近年来,国家对经济的干涉越来越多,特别是疫情后,出台了很多政策,最初见效的不多,导致被讽刺「工具箱里都是喇叭」,之后越来越务实,慢慢也取得一些成效,当然,还没看到信心的根本性扭转。
为了更好的理解国家干预政策方法和手段,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,目的是了解有哪些可能,哪些用了哪些没用,哪些有用哪些无用。
大致的结构是分为打击和鼓励两个方向,行政和金融两个手段,然后里面是具体的抓手和行业。
- 一、打击
- 1、禁止
- 1.1、行政手段
- 1.1.1、全面禁止
- 1.1.2、局部禁止(例如禁止12K但不禁止兴趣类培训)
- 1.2、金融手段(无)
- 1.1、行政手段
- 2、限制
- 2.1、行政手段
- 2.1.1、前置管理
- 2.1.1.1、准入,需要拿到许可才允许进入
- 2.1.1.2、审批
- 2.1.1.2.1、审批本身就是个限制,例如备案制度导致个人网站数量大幅下滑,遏制创新
- 2.1.1.2.2、放慢审批,例如打击互联网期间,长期不审批游戏;
- 2.1.1.2.3、收紧审批,包含减少数量、增加审批难度等;有时候对某些行业收紧审批也是利好,例如证监会收紧IPO
- 2.1.1.3、门槛,例如认房认贷,导致购房门槛提高
- 2.1.2、后置管理,罚款、拘留等手段;印度对此招的使用更加娴熟
- 2.1.3、加税
- 2.1.1、前置管理
- 2.2、金融手段,加息、加准
- 2.1、行政手段
- 1、禁止
- 二、鼓励
- 1、行政手段
- 1.1、无成本的
- 1.1.1、限制手段的反向操作1.1.2、喇叭,分文不出,口头上鼓励,用于提高信心
- 1.2.1、给予补贴,此条看似属于金融手段,实际上属于行政手段,例如补贴汽车消费、补贴芯片企业1.2.2、减税(包含降低印花税)、降低首付1.2.3、让利(例如交易所、券商降低佣金),一般是国企
- 1.1、无成本的
- 1、行政手段
几个感想
1、市场不反对金融手段进行调控,例如美联储对息、准的使用更加娴熟。市场会对金融手段进行反应,但不会吐槽(意思是不会觉得不该有这个手段)。
2、市场比较反感行政手段,特别是粗暴的行政手段,实际情况是,西方现在也是越来越多的使用行政手段,当然他们主要是针对外国,而我们很多是针对自己的企业。
3、有些手段涉及钱,看起来属于金融,实际属于行政,例如税收、罚款、补贴等。
4、有信心的时候,喇叭有用,没信心的时候,即使是金融或真金白银的行政手段,使用起来也会战战兢兢。
5、工具箱其实还是有一些的,未来看,我觉得能实际产生价值的是鼓励富人消费,例如允许盖别墅、鼓励私人飞机,但与主流价值观不符。
6、如果说打击教育、打击互联网是为了公平,但户口、教育制度这个最大的不公平又根本不涉及,难以理解。
芒格:
赞同文章系统梳理了国家经济政策工具,但分类标准可能可以再细化。
政策效果和执行难易度的分析不够深入,应考虑更多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论证。
不同政策的成本效率和供给面影响未予强调,是后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。
巴菲特:
政策分类有助于理解国家不同工具,但实施效果取决于执行细节。
应重视政策在社会各界的接受程度和影响,而不仅仅从经济角度论断。
个别政策论点立场较单一,需要平衡不同观点才能形成判断。
段永平:
支持文章整体框架和论点表达清晰的做法。
政策目标应是长远发展,不宜过于重短期干预。
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更重要,政策应引导市场主体调整思路。
后续应多提政策培育民生和就业,促进公平与共同富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