选书、买书、卖书、借书、书店、图书馆、实体书、电子书、读书

到9月最后一天,阅读量是97本,但水分很大,因为有45本是绘本。。。然后,打5星的13本,投资类11本,历史类7本,年底会总结一下,这里不展开了。

一、选书

选书首先是明确目的,能想到的是:获取智慧;陶冶情操;消遣。

后二者的区别,「陶冶情操」是看完了,虽然知识没增加,三观多少有一些变化,「消遣」就纯粹的打发时间,看了就看了。

获取智慧要区分长期的智慧还是短期的信息?我的一个想法是看书不太应该追求火,除非是基于某个确实存在的需求。

例如去年有本书《置身事内》特别火,是一本讲政治体制的书,原因就是前两年大家突然对国家产生很大的迷茫,想了解国家是怎么思考问题的。但实际上,看完那本书对大部分人来说,其实没什么实际价值。

有一段时间有个图挺火,《价值》和《时间的玫瑰》被扔在垃圾箱里。前两年股市好的时候,张磊特别风光,所以市场很追捧他和他的《价值》,但这两年股市冷了,大家突然对他说的有些不信了。同样的还有张坤的《时间的玫瑰》,他们都是说投资中 「时间」 最重要,张磊的话是「时间的朋友」,张坤是「时间的玫瑰」。但张坤虽然亏很多,但确实无愧于「时间的朋友」 的说法,就是虽然亏,但坚持不卖。张磊大家后来说他是 「时间的炮友」,说一套做一套。

当然,《置身事内》《价值》我都看过,其实还挺推荐的,不过我也没看过适合拿来举例的垃圾书,只好委屈他们。。。

以获取智慧为目的的阅读,最好是看经过时间考验的书,一是长期的智慧,二是长期的考验。例如 《穷查理宝典》。

有一个反面情况是名著,我大体是反名著的,名著能成为名著,通常是因为他反应了一个时代的问题,或者开创了一个文体。但时过境迁,时代变了,假装去理解以前的某个时代其实显得矫情,如果非要读名著,我的基本观点是:先了解一下时代背景。

选书还有一个要注意的译本,不同译本的阅读体验差别太大了,这几年有一个发现是台湾译本普遍优于大陆译本,所以会刻意选择台湾译本看,但需要注意的是台湾译本的名词翻译和大陆不一致,例如我看过译本《更富有、更睿智、更快乐》,Munger(芒格)翻译为蒙格我可以理解,Graham(格雷厄姆)翻译为葛拉汉我就。。。不是说翻译的不对,就很别扭。今年还尝试了一个方法是把繁体书转换为简体阅读,优点是笔记便于检索。
一直想做一个推荐最佳译本的网站,等有空说不定就搞了。

选书的一个工具是豆瓣,包含评分,包含TOP250,有一个点是豆瓣的评分要去权,因为豆瓣的用户会有典型特征,例如给绘本的分高,给外国作品的分高,给文青作品的分高。

另外会参考的是名人荐书,例如王兴推荐的书,同样也想做个名人荐书的站,其实做了但没有认真搞。

二、买书、卖书、借书、书店、图书馆

觉得会读多次(有个外语网站叫「值得看两次的书」感觉也挺有意思)或值得收藏的书,会买一本,现在会刻意收藏好书,以后会刻意收藏一些历史类的,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禁书了。。如果发现买错了,再卖掉,买书主要是多多(特别是当当店铺)和京东,卖书主要是多抓鱼。

很喜欢逛书店,但几乎不会买书,文创也很少买,经常是一杯咖啡,然后选几本书,如果好的话会网上买;例外的是二手书店,但也要看店主的选书品味,例如天津的未名书店,每次去都会买几本。

今年参与了一个书店的众筹,算是满足了有一个书店的小小愿望,但参与感不足。还是想有个自己的书店,赔点钱没关系,别赔太多就行,毕竟我自己都不在书店买书。

去年开始经常去图书馆,图书馆很适合看或借绘本以及不计划精读的书。绘本其实挺好的,很多书看不进去又想了解剧情,绘本是很好的选择,今年就看完了绘本的《白鹿原》《茶馆》《红与黑》《盖茨比》等,感觉很舒服,当然也有纯绘本很好看;不计划精读的书,买了确实不划算,这类基本10几分钟最多1、2个小时看看关注的内容,翻翻就OK了,很适合借来看。

图书馆还有两个好处,一是书非借不能读,借的书确实基本都翻过了,二是去图书馆也能走走路、骑骑车,锻炼下身体。

但是去过的京、津图书馆大都管理不善,主要是两个问题,一是显示在馆的书找不到,甚至阅览馆(不外借)都找不到,二是摆放混乱。我目前能想象到最想做的义工是去图书馆整理书架,但担心人家厌烦。

三、实体书和电子书

现在看电子书多一些。

获取智慧的,一个优点是看的时候直接标记下有启发的段落,之后导出也很方便;之前是看实体书的话,用马克笔标记,然后在再打字整理一下,这样的优点是知识点巩固的更好?我目前还不清楚哪种更好。

至于消遣类就无所谓了,反正也不会记笔记,怎么舒服怎么来。

目前看书的软件主要是微信读书,之前微信读书会员可以免费看起点网文,现在要收费了,而我是起点终身高级VIP(上古时候买BamBook送的),直接起点看便宜不少,所以现在网文用起点。

买过很多电纸书,7、8个总有,真正常用的只有墨案的inkPlam5 迷你阅,主要是小巧便携,而且有实体按键我也很喜欢,偶尔也用博阅P6,但是做工一般,底部漏光,有点膈应。

也会下载电子书放到微信读书里看,下载电子书的原因很多,例如备份,例如微信读书上的不知道啥时候就给你删改一下,不一一赘述;管理是使用Calibre,感觉很强大,但是自带的阅读器不好,所以使用不是很频繁。

四、读书

最舒服的确实是消遣,现在每天追两本,算是比较少,也没有压力,十几到几十分钟,算是解压,其实感觉和刷抖音差不多。

获取智慧类的,今年的一个变化确实是去强迫症,不要求必须读完,感觉吸收OK了就OK了,所以会有一些书只看想看的章节,甚至只看目录、只看前言、只看后记,然后翻翻就算完事了。

同一个类型的书看多了,会有一个很难受的点:可能看100句只有1句是新知识,以前会很烦躁,现在会觉得是个复习,也挺好的;此外,就是刻意看不同方向的书,新知识密集很有爽感。

如果一本书看了一部分放下了,再拿起来会有陌生感,会不记得前面都说了什么,所以这几年还有一个变化是会刻意建一个「在读」的分类,把最近开的书放进去,提醒自己着重扫清这些,避免很多书只看个开头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