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富人生——马云

/uploadimg/2004211152748764.jpg
/uploadimg/2004211153788495.jpg

马云在《财富人生》现场

/uploadimg/2004211154583917.jpg

马云在公司

英雄莫问出处

  青少年时期的马云不是个好孩子,喜欢打架,这点和我一样。但他比我厉害,脸上共缝过四次,我好一点,脸上只留了两个疤,但不知道他其它地方受伤有没有我多,假如以后有幸做朋友,应该问问。
  关于打架,发现我俩共同点还真不少:
  其一就是个子矮小,战斗力不强,却偏偏好战;我记得自己在高中时有个绰号叫“战争贩子”,可见一斑。
  其二就是我们从来不主动欺负人的;
  其三就是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,见不得别人欺负自己的朋友。
  大学让我觉得郁闷的一个理由就是没架打,因为周围的人都是好脾气,擅忍。数了数真正打起来的一共两次,一次是在操场,起因是赵明勇踢足球时和校外的人发生口角,那次动了石头,可惜没掷准;第二次是在宿舍,和贾树新发生口角,动了锤子。

外行管理内行

  在很多场合,“外行管内行”是受诟病的。比如有段时间,学生在线的网站总是漂浮着两个旗帜广告,恶心得要死,因此在学校论坛里受到了无情的讽刺。后来,那些可怜的技术人员很委屈地辩解“其实我们也不想这样,是领导要求的”,于是大家就都表示理解,感叹地说“最怕的就是外行管内行”。

  而马云就是个纯粹的外行,直到现在他使用电脑只会做两件事:收发电子邮件和浏览网页(马云自己说的)。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世界最大的B2B网站阿里巴巴的CEO,并不妨碍他成功地领导那些内行——马云说“其实外行是可以管理内行的”。

  同样是外行管理内行,为什么有些人就可以获得成功和内行的尊敬,有些人却受到鄙视和诟病呢?根据马云的见解,综合我的一些想法,我觉得决定因素是领导者有没有广阔的胸襟,有没有自知之明。

  想起余世维讲座中讲到的一个故事,有天余看见一个调色师在调颜色,就上去指点了几句,结果那个调色师不客气地说“调色是我的专业,我不需要您的指导我怎么做。您只需负责最后的检查就行了。”。余一想“对啊”,于是很痛快地跟她道了歉。这个小案例中,余扮演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角色,还好他有胸襟,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这就不失为一个好的领导者。如果换了一个没有胸襟的领导者,肯定会批评那个调色师——以为是保住了面子,其实颜面丧尽。

  但有自知之明不意味着完全听内行的,照内行说的办。内行不一定是对的,外行不一定是错的,内行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喜欢炫耀技术。学生在线的易网山大,据说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,什么.NET啊,什么XML啊。但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,就是兼容性不好,要正常访问这个页面,就必须安装IE6.0以上的版本(用redsteps的说法“原来不用更新硬件啊?”)。在先进技术和兼容性的矛盾中,技术人员选择了先进的技术——凭这一点,我就敢断定这个“易网山大”不可能成功,因为他开始就没为用户着想,当然要被用户抛弃——程序不是拿来给技术人员孤芳自赏的。

  马云就做得很好,他的原则是“不论多么先进的程序,我不会用的一律抛弃。”这并不是不尊重内行,也不是无自知之明,恰恰相反,这可以作为尊重内行、有自知之明的最好的注解。

  所以我不太理解学生在线的管理者为什么一直没有CUT掉那个“易网山大”程序,大约是从过度的自信转变到过度的自卑了吧。很多管理者都这样,开始觉得自己什么都行,受到一些挫折后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——可笑。

谁都可以?

  按马云的说法,他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,如果他都可以成功,那就意味着80%的人都可以取得成功。
  但其实没那么简单,因为的确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马云那些优良品质,在我看来,马云至少具备以下一些优良品质:执著、富于正义感、信任属下、口才练达…

  从一定意义上说,阿里巴巴是熬过来的。就凭这一点,马云的“80%的人都可以取得成功”的论断就显得站不住脚了,因为我确信至少80%的人是熬不过来的,因为他们不够执著。

  正义感意味着不畏强权,马云说了一个例子:他第一次上电视,是因为看见几个人偷井盖,他大着胆子喊了一句“给我放回去”。当然他的正义感是有点韦小宝的,例如骑着自行车来回四次找人帮忙,终于没找到,在喊出那句豪言壮语的时候,其实是随时准备着溜走的。——这一点值得学习。

  当主持人问马云担不担心被其他公司挖走自己的人才的时候,马云表示一点也不担心,说“不信你试试看”。这就是对属下的信任了,但在实际生活中,大部分人对属下其实是抱着十二分的戒备的,这样的人怎么能让属下甘心为自己卖命?

  口才练达,这个家伙高考考了三次,被哈佛大学拒绝四次,最后却站在哈佛大学的讲台上侃侃而谈,而且动不动蹦出和克林顿怎样怎样、和布莱尔怎样怎样(哈,这让我觉得这家伙原来喜欢炫耀)。我比较好奇这家伙似乎没受过多么好的教育,哪来这么好的口才?最后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“哦,差点忘了,他做过六年半大学教师”。

发表评论